段落首字下沉應該是西文排印的傳統,最近好像也有很多人用在中文裡。
的確是西文傳統,現在也在CSS Inline Module Level 3裡有更明確的規範:
CSS Inline Layout Module Level 3
在印刷書中,一般用於章節、篇章之開頭,裝飾效果較強,也作為分段與閱讀指引使用。
與西文用法不同之處(就繁體書的經驗),在於:
1, 放大的首字多與首行齊,少見如西文Sunken、Raised的用法。
2, 若遇標點,如引號「,則連下一字一併放大,日文還會壓縮引號。
3, 放大首字所佔行需縮排整數字寬/高,避免不齊行。
↓ 名詞誤解,下面作廢
在台灣,我們不叫「首字下沉」,而稱為「段首縮排」。目的很明顯,作為段落與段落之間區隔之用。而為什麼二字,這就是習慣了。
到了Web上,能夠區隔段落的方法多得多了,像是段落末間距多一行就能分隔出段落。不過需提到的是:CSS技術不僅應用在Web,也應用在EPUB電子書,甚至未來能直接出印刷版,像LATEX一樣。
Web上自然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實驗,找出較好的分段方法,但若回到分頁的媒體,像是電子書或者印刷書上時,就要想到種種可能發生的問題,舉幾個例子:
一、當採用段落間距一行,段首不縮排分段時,當段落正結束於前一頁,後一頁開始新段落時,中間的間距是否要刪除?
依照排版的習慣,頁起不得有空行。那麼一來,前一頁與後一頁是分開的兩個段落,還是同一個段落就很難分;尤其在前一段落剛好排滿版心時,更難分。
二、當採用段落間距一行,段首不縮排分段時,如何做節的處理?
有些作者在單篇文章中,會使用空行作為論述告一段落,區隔文章與語氣。若採用段落間距作為切分點,那麼勢必得加入分段符號區隔。或者當對話出現時,對話是該試為一段落之斷行?或者分別段落?這都有著語意上的差異。
當然這不是食古不化的堅持。例如多欄、每行字數少的雜誌,就會僅縮排一字,同樣的道理可應用在手機上橫排書的版面。當然這不是死的規則,你可以運用RWD來設計:手機上縮排一字、平板與PC上縮排二字。
謝邀。
或者說、「首字下沉」的字面意義不盡準確,因為這只形容了「做該動作」的部份,卻另一方面將「首字下沉」變成沒有意義、為守而守的一項、不知所以的老習慣。
看宋代雕版書的確不見「首字下沉」的常例習慣,但不乏有作品這樣做。這是因為「首字下沉」在昔日缺乏指示符號時,是作為指示「該段文字有特別用途」之用。下圖是其中一個例子:
下沉兩格是指示該篇章起始,下沉四格是段落/章節名稱,也有看到其他用法的,但是體例離不開二的倍數。
所以說,「行首空間」的作用更多是要指示該列文字的特殊用途,讓閱讀者能夠在篇章裡有清楚的內容指示,這接近西方文字組版「閱讀性」的精神。
我感覺「首字下沉」討論的執著點並不在於它屬於西方文化與否,而是更多需要我們作為後人,理解到為甚麼前人所以有這「習慣」後靈活發揮,為今天民眾需要作取捨,這才是文化。
又例如說到「行首低兩格」的習慣,昔日宋板書體積跟今天的書籍相比大得多,古人對「何謂對的比例」詮釋也有所不同。以自己所見,以昔日板書之巨大,留白之多,以二的倍數作「行首空間」絕不為過;但漢字一般以9pt、9.5pt排版的今天,二格是留白太多,有行首空間過多之嫌。日本的行首留空一格更可取。或像西方的另一種排法:首段不留空間,第二落才開始,也是有趣的做法。
法則不應該為守而守,更該基於其根本功能作出調整。
這裡的「首字下沉」應該指的是「首字放大」吧,即西文中的Initial,與「段首縮排」Indent不同。
今天無意發現1931上海「玲瓏」雜誌也有這樣的用法,其「首字下沉」橫豎各佔兩個字元的位置。可見這並不是最近興起的,word等軟體的此功能也是從鉛字排印傳統而來做出的數字化方法。
不是專家,簡單說點自己的看法。鄙人覺得「首字下沉」不是一個獨立的、刻意的問題。
排版會涉及到一個版面的問題,比如一篇文章用一個版面,那麼字數多了怎麼辦,字數少了怎麼辦。最基本的方法是修改無關緊要的句子,去掉一些無意義的詞,把長句子盡量縮短,且不影響語義。字數多的話,就去插入一些「的、地、得」或者修飾詞或者標點符號。還有的時候,一個版面可以放下所需要的文章,但是最好就保留了一個標點符號或者只有一個字,也會影響沒關。所以,除了前面說的方法還可以用的一個方法就是「首字下沉」,這樣一個字可以佔到四個字或者6個字的地方。可以補充一些空白等等。
所以說這不應該是一個獨立思考的問題,需要結合全文版面的情況來思考吧。
當然也可以刻意為之,帶來一些設計性。
推薦閱讀: